我們都會老去、會生病、會走向終點。當人生走到最後一段路,信仰是否可以陪伴我們平靜地道別?這個問題,陳靖源思考了很久,也看得很深。作為年輕一代的道教研究者,他坦白指出:在臨終關懷這一塊,道教走得還不夠遠,甚至可以說,走得太慢了。

形象的落差,讓人難以安心
「你不會見到有道教的醫院,」他直接指出問題的核心。「你不會想像一位穿著道袍的人走進病房,帶來祝福與平安。反而會令人害怕。」這不是信仰的錯,而是形象與文化的落差。道教的形象,長期被塑造成神秘、莊嚴甚至有點「陰森」,與人們在面對死亡時渴望的溫暖與安慰,有著不小的距離。
「西方的牧師穿著整齊的袍子,輕聲說『神愛世人』,那種感覺是溫柔的,是被接納的。」他說,道教也有溫柔的一面,只是我們還沒學會怎麼呈現。

地獄的想像,是否讓人更害怕?
「我們的地獄觀太驚嚇了。」說到這裡,陳靖源不禁苦笑。他認為,中國傳統宗教對地獄的描繪,從《地藏經》到民間戲曲,充滿刑罰與懲罰,讓人從小對死亡產生恐懼。「我們的信仰是想讓人行善,但手法太嚇人。」他說,相比之下,西方宗教強調的是寬恕與救贖,「只要你信,就能得救」,這種簡單而溫暖的出口,在臨終時更容易被接受。
這並不是說誰好誰壞,而是文化與傳達方式的不同。在死亡這個議題上,道教還有很多可以思考與改進的空間。

信仰的儀式,要走進人心,不只是場面
「我們的儀式很豐富,但不夠貼近人心。」他認為,傳統道教儀式多數著重形式與程序,但缺乏對個人情感的照顧。「例如你在醫院見到一位臨終者,有時候他們更需要的是一句話、一個平靜的聲音,而不是一場繁瑣的法事。」他說得真誠,也道出信仰在現代社會中的挑戰。
「我們不是不要儀式,但要懂得因時制宜,讓信仰成為陪伴,而不是一場表演。」

信仰的傳承,不能只靠廟宇
陳靖源提到,他參與華人廟宇委員會,管理多間直轄廟宇,包括車公廟與觀音廟,但他強調,道教的未來不能只靠廟宇運作,還要走進教育、醫療、社福等更多面向。
「我們要讓信仰成為生活的一部分,而不是只在拜神或求籤時才想起來。」他說,這才是信仰的真正力量。

從恐懼到理解,是一條需要時間的路
「其實死後世界是什麼,我們誰也說不準。」陳靖源坦言,讀宗教讀得愈多,反而更謙卑。「我們都是在摸索,沒有人死過又回來告訴你答案。」但正因如此,信仰才顯得重要。它不是提供答案,而是陪你走過未知的過程。它是黑暗中的一束光,是失落時的一份依靠。
「我們要學會怎樣面對死亡,而不是逃避它。」他說。這是他多年來在信仰與教育中學到最深的一課。

後記:讓信仰回到人心的中心
臨終關懷不只是醫療問題,更是一種文化與信仰的挑戰。陳靖源所提醒的,不只是道教的改變,而是整個社會如何重新看待信仰的角色。
信仰,不該只留在廟裡,也不該只存在於儀式中。它應該走進學校、醫院、家庭,走進我們的心裡,在人生最需要的時刻,給出一份溫柔的力量。

陳靖源先生
湖北省長江文化研究院香港分院院長、香港紫荊書院總監、孔教學院副院長、嗇色園主辦可道中學校董、華人廟宇委員會轄下文化及宣傳小組委員、香港再出發大聯盟共同發起人、智源教育基金會主席、香港紮作業聯會第一屆執委,香港中文大學宗教研究文學碩士,多年來致力於非物質文化遺產教育推廣工作,傳承紮作技藝、推廣中國戲曲等,參與舉辦「非物質文化遺巡演」、「香港世界花炮王」等文化系列,每年於兩岸四地兩展數十場不同主題的非物質文化專題講座,促進大中華青年力量發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