預約專訪
加入社群
預約專訪
WhatsApp社群

陳玥汐:從無夢想到願景實踐,讓守護眼睛成為社區的溫柔力量

「以前我是一條鹹魚,沒有夢想,也沒有人問過我有什麼夢想。」陳玥汐這樣形容自己過去的狀態。她從事人力資源工作多年,坦言當初選這條路,並沒有什麼特別原因,只是順著課堂、順著畢業後的方向,走著走著就成了職涯的一部分。但就在幾個月前,生命有了轉變。

「以前我是一條鹹魚,沒有夢想,也沒有人問過我有什麼夢想。」陳玥汐這樣形容自己過去的狀態。她從事人力資源工作多年,坦言當初選這條路,並沒有什麼特別原因,只是順著課堂、順著畢業後的方向,走著走著就成了職涯的一部分。但就在幾個月前,生命有了轉變。

被點燃的夢想,是從一堂課開始

「我參加了梁凱恩老師的《吸引力法則》課堂,當中一個功課是設定一個『10個目標』。這對我來說,是人生中第一次認真去思考夢想是什麼。」

那一刻,她想起了自己平日觀察到的社會現象——每天人們醒來第一件事是滑手機,眼睛過度使用卻少有保養。她也發現香港在護眼教育方面相對缺乏,特別是針對長者和小朋友。於是,一個清晰的目標浮現:在2026年底前,於全港每個地區舉辦至少一場免費的護眼公益活動,累計接觸並服務超過3000人。

公眾演說:傳遞「你值得被愛」

公眾演說不僅能鍛鍊一個人的信心,也能提升個人的影響力,幫助與人快速建立信任,並有效地傳遞價值給觀眾。曾經的玥汐,只是團隊中默默耕耘的一員,鮮少在眾人面前發言,更遑論站上舞台。

為了將自身的理念傳遞給更多人,玥汐今年7月特地前往吉隆坡,向亞洲知名演說家梁凱恩老師及其徒弟黃凱琛老師學習公眾演說。在這次課程中,她突破了多年來對舞台的恐懼,第一次在公眾場合手握麥克風唱歌,第一次主動衝上台與眾人分享,勇敢跨出舒適圈。最令她感動的是,她的朋友 April 也被她的勇氣與真誠所感染,鼓起勇氣一同走上台分享——讓玥汐深刻體會到「生命影響生命」的力量。

回到香港後,玥汐感激黃老師多次給予她擔任司儀的機會,協助她在實戰中持續成長與蛻變。如今,她更為自己訂下另一個人生目標:在 2027 年,與黃凱琛老師一同站上五萬人演唱講會的舞台,一起用聲音與故事,影響更多人的生命。

「以前我是一條鹹魚,沒有夢想,也沒有人問過我有什麼夢想。」陳玥汐這樣形容自己過去的狀態。她從事人力資源工作多年,坦言當初選這條路,並沒有什麼特別原因,只是順著課堂、順著畢業後的方向,走著走著就成了職涯的一部分。但就在幾個月前,生命有了轉變。

第一場公益護眼活動,即將在旺角啟動

「最大的困難不是資源,而是場地。」玥汐坦言,雖然有心做,但要找到合適的地點並不容易。幸好,在一次課堂中認識了一位朋友,正好在一間慈善機構工作,雙方一拍即合,終於促成第一場活動地點——旺角街坊會。

「我們預計首場活動招待100人,免費入場,也會準備小福袋。」她笑說,這不僅是護眼知識的分享,更希望是一次溫暖的社區聚會。

眼睛需要被關心的不只是孩子

玥汐分享,她曾參考奧比斯的研究,發現香港有不少人有眼疾,但真正有行動去護眼的人卻不多。「我們不是要做醫療服務,而是希望帶起一個意識,讓大家明白眼睛健康其實可以自己做一些預防。」

活動將包括簡單的護眼操、生活中的護眼技巧介紹、以及介紹市面上一些安全、實用的護眼產品。「我希望讓人知道,眼睛的問題不是老了才關心,而是現在就可以做起。」

一個人開始,邀請更多人同行

「這些活動都是線下進行的,因為我很重視與人的互動。」她認為,透過面對面的交流,才能真正觸動人心,也更容易建立信任。雖然她平日有正職,但她願意請假、犧牲休息時間去實踐這個夢想。「如果有場地、有義工、有資源支持,我們歡迎任何人來參與。這不是我一個人的事,而是一個社會的事。」

「以前我是一條鹹魚,沒有夢想,也沒有人問過我有什麼夢想。」陳玥汐這樣形容自己過去的狀態。她從事人力資源工作多年,坦言當初選這條路,並沒有什麼特別原因,只是順著課堂、順著畢業後的方向,走著走著就成了職涯的一部分。但就在幾個月前,生命有了轉變。

夢想不一定要從年少開始

對玥汐來說,夢想不一定要從小就有,也不一定要很偉大才能實現。它可以從一個觀察、一份關心開始,然後用行動一步步落地。

「我想做的,不只是護眼活動,而是讓社區感受到,有人願意出一分力去守護他們的健康。」

這場從眼睛開始的社區革命,或許正是我們這個城市所需要的溫柔力量。

延伸閱讀

陳玥汐:從無夢想到願景實踐,讓守護眼睛成為社區的溫...

「以前我是一條鹹魚,沒有夢想,也沒有人問過我有什麼夢想。」陳玥汐這樣形容自己過去的狀態。她從事人力資源工作多年,坦言當初選這條路,並沒有什麼特別原因,只是順著課堂、順著畢業後的方向,走著走著就成了職涯的一部分。但就在幾個月前,生命有了轉變。

梁偉樂:讓情緒與品格成為孩子一生的力量

25年前的夏天,一位年輕人踏入了情緒教育的世界。今天,他仍然堅守初心,在孩子與家庭之間,搭建理解與成長的橋樑。他就是梁偉樂(Willie),一位在情緒與品格教育領域深耕多年的教育者。

劉家樂:用鏡頭記錄心動時刻

劉家樂(Martin)不是一位典型的攝影師。他不愛自稱「老師」,不急著為別人立下攝影的規則,更不相信一蹴而就的成功。他說:「我拍了兩年多,還未有資格去教人。」但正是這份謙遜與專注,讓他在鏡頭後走出屬於自己的風格與軌跡。
📢 點擊加入FB專頁,獲取最新資訊!
/ month
placeholder text
加入 Facebook 專頁
📢 點擊加入社群,獲取最新資訊!
/ month
placeholder text
加入 WhatsApp 社群
🔒 您的電話號碼將保密。
placeholder tex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