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排球場上,她曾是運動員;如今,她是教練,肩負著培育新一代排球選手的重任。林嘉澄教練(Miss Lam),前香港排球代表隊成員,現在致力於指導年輕球員,並在不同的平台上推動排球運動。她不僅關心技術與比賽,更希望透過排球,讓孩子們學習人生的價值觀與團隊精神。

排球,不只是比賽,更是成長的舞台
「我真的想去幫助不同的小朋友。」Miss Lam說。她目前在幾間學校教授排球,雖然這不是一份全職收入的工作,但對她而言,這是一種興趣,更是一種使命。
她與兩位夥伴合作,其中一位是前男子排球港隊成員,另一位則曾是一名老師,後來毅然辭去教職,全心投入排球教練的工作,為這項運動付出了極大的努力和熱誠。三人分工明確,Miss Lam負責基本技術訓練,夥伴則專注於體能與戰術,確保每位學員都有完整的培訓階梯。
這樣的合作模式,讓不同程度的孩子都能找到自己的成長路徑。「有些孩子剛開始接觸排球,技術還很初階,但我們希望給他們機會,參與比賽、學習團隊合作,而不只是追求冠軍。」Miss Lam強調,球場上的經驗比獎盃更重要,因為這些經歷將影響孩子的未來。

比賽不只是贏或輸,而是學習如何面對挑戰
對於許多家長而言,競技運動的終極目標是勝利,但Miss Lam有不同的看法。「冠軍當然重要,但如果一場比賽的遺憾讓你更努力、讓你記住自己的不足,那才是真正的收穫。」她回憶起自己過去的比賽經歷,並分享了一個觀點:「很多時候,最深刻的回憶不是來自勝利,而是那些差一點點就能贏的比賽,那些讓你覺得遺憾的時刻,才會讓你成長。」
她也特別強調後備球員的重要性。「一支球隊不只是由正選選手組成,後備球員的角色同樣關鍵。當球隊需要你的時候,你必須準備好上場,成為關鍵時刻的英雄。」這種心態的培養,不僅適用於排球場,更是孩子們未來人生的重要課題。

透過排球,學習生活的技能
除了技術與比賽,Miss Lam更希望孩子們透過排球學習生活。「我們不只是教排球技巧,而是教孩子們如何相處、如何執行任務、如何在群體中找到自己的位置。」她舉例,在海外訓練或比賽時,孩子們學會了自己準備食物、整理床鋪,甚至只是簡單地煮一碗糖水,這些生活技能對許多從小被照顧得無微不至的孩子來說,是難得的學習機會。
她分享了一個有趣的觀察:「有些孩子家裡有工人,從來沒洗過碗,也沒煮過東西,但當他們在集訓時學會自己做糖水,甚至開始欣賞別人的付出,這是一種成長的過程。」

國際視野:讓孩子走出去,學習更廣闊的世界
Miss Lam的教學並不局限於本地,她積極安排學生參與國際交流賽,例如台灣、澳門等地的訓練營。「我們希望孩子們不只是局限於本地比賽,而是能夠透過不同國家的比賽與訓練,開闊視野,學習不同的排球文化。」
她特別提到,她曾經的學生在海外持續發展排球,甚至成為當地球隊的核心成員或教練。「有些學生到了英國,因為當地的排球水平跟香港不同,他們反而成為球隊的教練,或者進入大學的一線隊伍,甚至奪得英國的冠軍。這種『桃李滿門』的感覺,比我自己拿金牌還要開心。」

結語:排球是一種人生哲學
對林嘉澄教練(Miss Lam)而言,排球不只是運動,更是一種人生哲學。「不要短視地只看眼前的勝負,而是要思考如何成長、如何學習。」她希望學生們不只是為了爭奪正選或冠軍而打球,而是學會如何在團隊中發揮自己的價值,學習如何面對挑戰與選擇。
「在排球場上,如果只有正選沒有後備,球隊就無法運作。人生也是如此,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位置,重要的是找到自己能夠發揮的地方,並且全力以赴。」這正是她多年來在排球場上所體悟的真理,也是她希望傳遞給下一代的價值觀。
她的故事提醒我們,運動不只是競技,更是成長的催化劑,讓孩子們學會堅持、合作與面對挑戰的勇氣。而這些能力,才是真正能夠陪伴他們一生的寶貴資產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