預約專訪
加入社群
預約專訪
WhatsApp社群

梁偉樂:讓情緒與品格成為孩子一生的力量

25年前的夏天,一位年輕人踏入了情緒教育的世界。今天,他仍然堅守初心,在孩子與家庭之間,搭建理解與成長的橋樑。他就是梁偉樂(Willie),一位在情緒與品格教育領域深耕多年的教育者。

25年前的夏天,一位年輕人踏入了情緒教育的世界。今天,他仍然堅守初心,在孩子與家庭之間,搭建理解與成長的橋樑。他就是梁偉樂(Willie),一位在情緒與品格教育領域深耕多年的教育者。

從學員到導師,從熱情到使命

Willie入行的起點,並非來自一紙學歷,而是一段親身經歷。從暑期工到兼職,再到投身全職工作,這份與孩子同行的熱情,逐漸成為他一生的志業。「我自己曾是其中一個活動的參加者,15歲開始做暑期工,後來轉做兼職。那時雖然入不到社工系,但我沒有停下來,反而轉向在職進修,邊工作邊讀書,一直走到今天。」他微笑地說。

他提到,自己的師傅,第一屆香港優秀社工獎得主之一「余德淳博士」,也是他入行的重要推手。「他是我人生的引路人。他讓我明白,教育不是單向灌輸,而是一場生命影響生命的旅程。」

25年前的夏天,一位年輕人踏入了情緒教育的世界。今天,他仍然堅守初心,在孩子與家庭之間,搭建理解與成長的橋樑。他就是梁偉樂(Willie),一位在情緒與品格教育領域深耕多年的教育者。

情緒教育,不只是給「有問題」的小朋友

「很多人一聽到『情緒教育』,第一個反應就是——你個仔係咪有問題?」Willie說這句話時,語氣中帶點無奈,但更多的是堅定。在他眼中,情緒與品格教育不該只限於有特殊教育需要(SEN)的孩子,而是每個孩子成長過程中都應具備的基本能力。「我們希望小朋友從小認識情緒,學會和情緒做朋友,懂得如何面對壓力,這是一種抗逆力的培養,更是一種預防性的教育。」

他以一艘船作比喻:「情緒教育就像是把船建得更堅固,讓它能破冰不沉;而品格教育就是船上的舵,讓孩子即使在大風大浪中,也知道往哪個方向走。」

將心理學變成孩子聽得懂的語言

Willie的教育方式絕不枯燥。他的團隊為3至14歲的學生設計了一系列互動課程,從話劇、魔術到桌上遊戲(Board Game),每一個活動背後都有細緻的心理設計。「例如我們會教小朋友在不同情境下如何調整聲線——在生日會、圖書館、還是爸爸在工作的時候,怎樣說話才適合?這些其實都是社交技巧的訓練,但我們用孩子聽得懂的方式呈現出來。」

他亦提到一些針對性小組,例如「啫喱糖小組」和「棉花糖小組」,雖然看似可愛的名字,背後卻是對不同性格特質孩子的深度理解與關懷。「我們不強調標籤,而是用特質來分類,讓每個孩子都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。」

與家長同行:讓家庭成為孩子最強後盾

除了孩子,Willie也重視家長的角色。從親子烘焙班到桌遊共學活動,他的團隊設計了多元化的親子體驗,讓家庭之間的連結更緊密。

「香港很多家庭都是雙職父母,每天只有短短的相處時間。我們不求多,而是追求質素。」他分享一個「樂在棋中」的桌遊活動,不僅教家長怎樣和孩子玩遊戲,更會分析不同遊戲可訓練的能力,例如觀察力、耐性、解難能力等。

「我們不是賣桌遊,我們是賣一個親子相處的機會。」他笑說。

25年前的夏天,一位年輕人踏入了情緒教育的世界。今天,他仍然堅守初心,在孩子與家庭之間,搭建理解與成長的橋樑。他就是梁偉樂(Willie),一位在情緒與品格教育領域深耕多年的教育者。

師徒制的傳承:讓下一代也能點燃下一代

Willie深信「薪火相傳」的力量。他的機構至今仍保留著師徒制,不少曾是學生的孩子,長大後回來擔任助教、兼職甚至全職導師。

「我會請他們回來,不是因為他們一定會做這行,而是希望他們能用自己的成長故事去啟發下一代。這是一種生命的循環,也是一種最真實的教育。」

重塑對情緒教育的觀念

「在香港,講到孩子需要學習情緒管理,好像一定是孩子的情緒有問題才去。但其實情緒管理更是一種自我認識,一種成長的過程。」Willie嘗試改變這個觀念,把情緒教育推進家庭與日常生活中。「正如你吃維他命C,不是因為你生病,而是你想預防感冒。情緒教育也是一樣,不是因為有問題才學,而是因為值得學、需要學。」

25年前的夏天,一位年輕人踏入了情緒教育的世界。今天,他仍然堅守初心,在孩子與家庭之間,搭建理解與成長的橋樑。他就是梁偉樂(Willie),一位在情緒與品格教育領域深耕多年的教育者。

用心耕耘,等待果實成熟的那一刻

25年來,Willie走過青春、摸索、熱血,也經歷過疲倦與迷惘。但他始終相信,真正的教育,是要慢慢來的。

「我們只是播種的人,不會每顆種子都馬上發芽。但總有一天,當你看到那個曾經哭著不敢說話的小朋友,站在台上分享自己的故事,那一刻,就是所有努力的答案。」他說這句話時,眼神閃著光。

這不僅僅是他的事業,更是一場關於愛、關於希望的教育旅程。

延伸閱讀

陳玥汐:從無夢想到願景實踐,讓守護眼睛成為社區的溫...

「以前我是一條鹹魚,沒有夢想,也沒有人問過我有什麼夢想。」陳玥汐這樣形容自己過去的狀態。她從事人力資源工作多年,坦言當初選這條路,並沒有什麼特別原因,只是順著課堂、順著畢業後的方向,走著走著就成了職涯的一部分。但就在幾個月前,生命有了轉變。

梁偉樂:讓情緒與品格成為孩子一生的力量

25年前的夏天,一位年輕人踏入了情緒教育的世界。今天,他仍然堅守初心,在孩子與家庭之間,搭建理解與成長的橋樑。他就是梁偉樂(Willie),一位在情緒與品格教育領域深耕多年的教育者。

劉家樂:用鏡頭記錄心動時刻

劉家樂(Martin)不是一位典型的攝影師。他不愛自稱「老師」,不急著為別人立下攝影的規則,更不相信一蹴而就的成功。他說:「我拍了兩年多,還未有資格去教人。」但正是這份謙遜與專注,讓他在鏡頭後走出屬於自己的風格與軌跡。
📢 點擊加入FB專頁,獲取最新資訊!
/ month
placeholder text
加入 Facebook 專頁
📢 點擊加入社群,獲取最新資訊!
/ month
placeholder text
加入 WhatsApp 社群
🔒 您的電話號碼將保密。
placeholder tex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