預約專訪
加入社群
預約專訪
WhatsApp社群

用愛與堅毅築起無聲世界的橋樑

在香港這座繁華城市中,有一群默默為聾人發聲的工作者。他們的努力,讓無聲的世界有了更多可能性。今天,我們有幸專訪到「龍耳」創辦人邵日贊先生,聽他分享這個機構背後的故事與挑戰。

2008年向政府建議增加認可手語翻譯員

從個人努力到機構成立:龍耳的起點

「龍耳」正式註冊為慈善機構已有16年,但它的故事其實要追溯到更早以前。當年,邵先生以個人身份,為聾人提供義務法律支援,協助處理勞工處、消費者委員會等部門的相關事宜。然而,他發現,個人身份的影響力有限,往往不被相關部門重視。

「如果只是我一個人去做,很多時候對方不會怎麼理你。但如果用一個機構的身份去接觸,他們就不敢輕率地應付你。」邵先生如是說。於是,他找到一群志同道合的夥伴,一同成立「龍耳」,以機構的力量更有效地為聾人爭取權益。

24小時不打烊的支持:無聲中的陪伴

龍耳的服務範圍廣泛,從法律支援到手語翻譯,甚至隨時隨地為有需要的家庭提供協助。「我們的手語翻譯是24小時的。有時候聾人家庭的小孩晚上兩、三點發高燒去醫院,我們都會去。」邵先生坦言,這樣的工作模式對團隊來說壓力不小,但大家都願意付出,因為他們知道,聾人群體需要這樣的支持。

目前,龍耳有十多名職員,以及一批熱心的義工。職員們除了負責手語翻譯,還要協助撰寫基金申請,因為龍耳並沒有固定的長期資助。「我經常跟同事說,有飯吃飯,有粥吃粥,隨時都可能沒有資源。但即便如此,也要盡力撐下去。」

「龍耳」2007年表達,如果聾人有權投票選立法會議員,立法會就應該有手語翻譯,令聾人知道立法會議事情況

不只是翻譯:手語的多元應用與教育

除了提供手語翻譯服務,龍耳還積極推動手語教育與文化普及。他們在中心開辦各類課程,不僅幫助聾人掌握生活技能,還希望透過手語學習,讓更多人了解聾人世界。

「我們中心不只是服務聾人,還希望成為一個讓聾人與健聽人交流的橋樑。」邵先生表示,龍耳的核心目標,是讓手語不再局限於聾人群體,而是成為一種被社會廣泛接受的溝通方式。

展望未來:用愛與堅持繼續前行

在專訪的最後,邵日贊先生坦言,龍耳的未來仍然充滿挑戰,但他們會繼續堅持下去。「我們希望,無論資源多寡,都能盡力為聾人提供支持,讓他們在這個社會中獲得更多的尊重與平等機會。」

邵先生的話語,簡單而有力,正如龍耳的名字一般,承載著無聲世界的希望與力量。他們的故事告訴我們,無論面對多少困難,只要心中有愛,就能撐起一片天地。

📢 點擊加入FB專頁,獲取最新資訊!
/ month
placeholder text
加入 Facebook 專頁
📢 點擊加入社群,獲取最新資訊!
/ month
placeholder text
加入 WhatsApp 社群
🔒 您的電話號碼將保密。
placeholder text

延伸閱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