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香港的藝術界,鍾雪是一位別具一格的創作者。她不是用畫筆,而是用沙子,把一個又一個動人的故事呈現在觀眾眼前。從2015年開始,她不只是一位沙畫藝術家,更是一位推動者,她成立了香港沙畫協會、創辦全球首個沙畫體驗館,並領導全港第一個分級考核沙畫證書學院。這一切的起點,源於她對故事的熱愛和對沙畫無限可能的堅信。

沙的流動,也是故事的流動
對鍾雪來說,沙畫是一種「有過程的藝術」——它不只是靜態的畫面,更是一場時間中的演出。她說:一個故事就是起承轉合,而我就是用沙,一邊創作,一邊讓觀眾看到故事的變化。現場表演或錄影,是她記錄這些轉瞬即逝畫作的方式。
在沙畫課堂中,小朋友能夠邊聽故事邊創作,有些甚至能即場分享自己的作品。這不只是藝術教育,更是一種自我表達與情緒釋放的練習。

從零開始,從心出發
鍾雪最初接觸的是光影畫,但由於資源稀少,她透過網上影片自學,並發現沙畫與光影畫有著異曲同工之妙。那時香港幾乎沒有相關課程,她便自己摸索、自己實驗。咖啡粉、芝麻粉、甚至是日常生活中的廢料,都成了她初期創作素材的一部分。她的堅持,不但讓這門藝術在本地扎根,還培育了一整個導師團隊,並將沙畫推廣至學校、社區,甚至國際舞台。


不只是藝術,更是療癒的媒介
沙畫的魅力,除了視覺效果,更在於它的觸感與可塑性。鍾雪將沙畫融入「靜觀」元素,讓參加者透過觸摸沙的質感,練習當下的覺察。這些課堂不僅讓人放鬆,更有助於情緒整理與內在對話。
她說:沙畫可以玩,也可以療癒。你可以在畫的過程中,釋放情緒,表達自我。這種療癒,不分年齡,從三歲孩童到八十歲長者,沙畫都能成為他們的創作工具與心靈出口。

從兒童到長者,一場跨世代的藝術旅程
沙畫班可以涵蓋了不同年齡層。對兒童來說,這是手部肌肉訓練(Muscle Training)、創意啟發與故事互動的綜合體驗;對長者來說,則是一種喚起回憶與促進認知的方式。課堂主題包括喝茶、過節等熟悉場景,讓參加者在玩沙中尋回過去的片段。
她強調沙畫是一個媒介,關鍵在於怎樣設計課堂,怎樣帶領參加者去感受。透過藝術與遊戲結合的方式,沙畫成了一個連結人與人、過去與現在的橋樑。

用沙畫,記錄每一刻的感動
沙畫的本質是短暫的,因此記錄成為一件重要的事。鍾雪會以影片與攝影記錄作品,有時更將作品「實體化」,製作成掛牆的彩色沙畫,讓藝術得以留存,也滿足觀眾希望「將感動帶回家」的願望。
她坦言,這些彩色掛畫的製作極為困難,往往要重畫數次才能成功。但她樂在其中,因為這是她回應觀眾與市場需求的一種方式,也是一種創新的實踐。

鍾雪的故事,是一段關於堅持、創新與分享的旅程。從一個人默默學習,到建立一個完整的沙畫教育與推廣體系,她用沙子畫出了一條屬於香港的藝術之路。沙畫,不只是藝術,更是載著故事、情感與希望的媒介。而鍾雪,就是那個讓沙「活起來」的人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