專訪香港浸信會聯會小學 張瑞瑜校長。在香港這座繁忙城市的角落,有一所小學正以不一樣的方式,默默地發光發熱。香港浸信會聯會小學,不僅是一個學習知識的地方,更是一個由家長、老師與學生共同編織愛與承擔的社群。張瑞瑜校長,懷著一顆對教育和信仰的堅定之心,細說這段由家長參與、共同築夢的旅程。

一片花香,源於一雙雙願意付出的手
「我真的很想多謝家長。」張校長的第一句話,語氣中滿是感恩。原來,學校內那片欣欣向榮的植物角落──「聯小蘭舍」,並非由園藝師打理,也不是老師分擔,而是由一群熱心的家長義工親手栽種。
故事的起點,是一位擁有園藝天賦的校董因搬家無法繼續照顧心愛的植物,便將它們交托給學校。當時校園綠化資源有限,張校長便誠邀家長一同守護這份綠意。沒想到,這個邀請,竟開啟了一場跨代社群學習與參與的美好旅程。
家長自組工作坊、互相教學,甚至安裝自動灌溉系統,將一個角落變成了生機盎然的綠洲——不只是美化校園,更是孩子們學習與愛共生的最佳教材。

不只是參與,是同行
張校長分享,學校的每一場大型活動,從佈置、到清潔、甚至是畢業禮的佈置設計與製作,家長的身影無處不在。她笑說:「以前這些都是老師做的,現在很多都由家長接手。他們不只是支援,更是創意的來源。」
令人動容的是,這些家長不求回報,甚至在假期中也願意照顧校內的動物。就連學校的「寵物區」日常清潔與餵養,也有家長主動承擔,讓孩子們能在溫暖且有秩序的環境中與動物互動學習。
「每次我發出通告徵求假期寄養家庭,總有人回應。連蛇這類寵物都有人願意帶回家照顧!」她笑著說。

代代相傳的使命感
當被問到學校最值得驕傲的是什麼,張校長毫不猶豫地說:「是我們的理念,是全校上下那份堅持不變的初心。」
即使老師會退休、家長會畢業,但每一屆總會有新的家長站出來,傳承那份對學校的愛與承擔。張校長深信,這不是偶然,而是神的恩賜與供應。他們相信,學校的使命不單是教育孩子,更是建立一個祝福家庭、祝福社區的地方。

一同走的路,更遠更亮
「我們的學校,是天父建立的學校。」張瑞瑜校長語氣堅定。她深信,在這片土地上,神的祝福從未離開:每一次戶外活動遇上的好天氣、每一次看似偶然卻恰到好處的幫助,都是天父的安排與看顧。
在這所學校裡,教育不只是課本知識,而是一場生命影響生命的同行旅程。家長不再只是旁觀者,而是共同築夢的夥伴。老師不只是教學者,更是理念的傳遞者。而孩子們,則在這片充滿愛的土壤中,自然地學會成長、付出與感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