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我們老了,他們怎麼辦?」這句話在青草音符創辦人兼主席徐江琼(Helen)口中說出來,沒有戲劇性的悲情,也沒有煽情的渲染,卻道盡了無數SEN(有特殊教育需要)家庭的無聲焦慮。這份焦慮不只關乎一個孩子,而是一個家庭的未來。

看見需要,也看見未來
訪談中,Helen不諱言地指出,很多SEN孩子在完成學業後,面臨的是生活上的真空,不是每個人都能順利就業,有些只能留在家中,或進入庇護工場進行簡單的包裝工作。「這些工作,不是因為他們特別喜歡做,而是因為沒有其他選擇。」她坦言,這樣的安排只是給予孩子們一點價值感,「讓他們不只是留在家裡。」
為此,青草音符也正構思成立一個社企,希望能提供真正適合孩子們的工作環境,讓他們留在熟悉的社區,在自己擅長的領域中發光發熱。不是被安排,而是被尊重。

宿舍的夢想:一個共融的家
可是,當父母漸漸老去,孩子的未來又該由誰接手?「我們的終點是老人院,他們的終點是宿舍。」Helen語重心長地說。她幻想著一個畫面:一邊是長者宿舍,一邊是SEN孩子的宿舍,兩棟樓彼此相鄰,方便家長年老後仍能探望孩子,甚至在身體允許的情況下,成為義工,繼續陪伴。
然而,這並不是一個容易實現的夢。要有合適的地點、資源、專業團隊和可持續的經營模式,樣樣都需要時間與人力。「不是因為我們沒有心,而是我們需要更多人的幫忙。」

從零開始,學會一切
Helen坦言,青草音符的營運並不容易,從籌募經費、寫基金、管理行政,到參與活動協辦,一切都由家長義工們親力親為!「寫報告、找圖、設計活動,全部都是很花時間的工作。」但她從沒想過放棄,只是一步一步學習,因為她知道,這一切的努力,都是為了讓孩子們有更多機會站上舞台,讓社會看見他們的光芒。

掌聲,是孩子們的動力
青草音符的孩子們經常參加表演,有時甚至一天要跑三、四場。「他們真的很厲害,非洲鼓、唱歌、跳舞樣樣都能。」Helen自豪地說。這些表演不只是技能的展現,更是孩子們自信的來源。在掌聲中,他們感受到被肯定、被接納。

一句話的力量:你做得到的
Helen提到她的小女兒,從小就懂事,自己上下學,現在也會自己安排吃飯。她說得輕描淡寫,但聽得出來,是信任,也是放手。她相信,每個孩子都有可以發揮的地方。重點不是有多厲害,而是有沒有人肯相信他、給他機會。
青草音符資源有限,但她們選擇一步一步踏實地做。不是為了交差,也不是做給人看,而是因為真的有人需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