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快節奏的現代社會,如何維持身心健康成為許多人關注的課題。資深中醫師彭偉明表示,養生不僅僅是飲食調理,更需要結合四季變化、良好睡眠、穩定情緒以及預防意識,才能真正達到身心平衡。
順應四季,調整飲食
「人要與大自然和諧共處,而非對抗。」彭偉明醫師強調,每個季節都有不同的氣候變化與應對方式。例如,冬天寒冷時應適當保暖,而非仍穿著短衣短褲;夏天炎熱時,可適量食用清熱消暑的食物,如冬瓜湯或西瓜,但亦須適量,不可過度。這種順應四時的飲食習慣,正是中醫所倡導的養生智慧。
睡眠質量比時間更重要
香港人普遍睡眠不足,甚至睡眠質量不佳。彭醫師回憶,以前人們多在晚上十點入睡,而現今的年輕人卻經常熬夜,導致精神狀態不佳。他指出,根據醫學研究,優質睡眠應該有至少四到五成的時間處於深層睡眠,而非長時間的淺眠。「睡眠會影響所有年齡層的健康,並非只有年長者才需注意。」他提醒,良好的睡眠習慣對於身體機能的維持至關重要。
情緒管理:健康的隱形關鍵
現代社會壓力巨大,無論是工作、家庭還是個人發展,都讓許多人身心俱疲。彭醫師認為,心理健康與身體健康同等重要。「年輕人的壓力遠比我們當年大,他們不僅要工作,還要面對複雜的社會環境。」他建議,年長者應學會放寬心態,減少執著,讓自己身心穩定,避免讓下一代擔心。「健康的情緒管理,是最好的養生之道。」
預防勝於治療:中醫的四大方向
許多人誤解中醫僅是治療疾病,但彭醫師澄清:「中醫講求四大方向:養生、調理、治療、保健。」相較於西醫主要側重於疾病治療,中醫更注重預防與日常調理。近年來,婦科疾病的發病率上升,尤其是子宮肌瘤、卵巢囊腫、乳腺問題等,與日常飲食、睡眠及情緒息息相關。他提醒女性應該更加關注自身健康,透過適當的調理,降低疾病風險。
健康飲食:避免極端飲食習慣
在飲食方面,彭醫師並不贊成「戒口」的概念,而是提倡均衡飲食。「很多人說自己吃得『清淡』,但其實是偏食。」他解釋,任何食物都有其營養價值,關鍵在於適量攝取。例如,體質偏寒時,應避免食用過多苦瓜或西芹;而當身體燥熱時,則可適量食用這些食物來平衡體內狀況。「食物無絕對的好壞,關鍵是依身體狀況適量攝取。」
結語:養生需從日常做起
彭偉明醫師強調,健康是一種長期的習慣,而非短期的調整。「四季變化、睡眠品質、情緒管理與預防保健,這些都是我們應該關注的養生重點。」透過順應自然、調整作息、維持心理平衡與合理飲食,我們才能真正擁有健康的身心,迎接更美好的生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