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社會中有一個行業一直被忽視,甚至帶著神秘與避忌的色彩,殯葬業。然而在這片領域中,卻有一群默默耕耘的人,努力帶來改變。今次我們同悅專訪了「毋忘愛」總幹事楊美蓉(Grace),聆聽她如何從國際救援、海外環保工作轉戰本地社會企業,並致力推動環保殯葬,為這個行業帶來新的價值與尊重。

進入殯葬行業,一場意外的旅程
談起為何投身殯葬行業,Grace笑說這是一場意外。她原本在一家環保基金會工作,負責海外環保項目。某次,基金會找來一名殯儀業界人士合作,負責本地環保殯儀社企項目,卻發現營運模式存在不少問題,於是派Grace進行內部審查。
「當時我找出了很多問題,還提出了解決方案。結果,基金會乾脆說:‘不如你來做吧!’」Grace憶述。最初,她只是協助組建團隊,完成後便準備離開。然而,在深入了解行業後,她開始意識到,這裡有太多值得改變的地方,而這也成了她人生的新方向。

推動環保殯葬,挑戰行業既定模式
香港政府早在2008年立法,要求新領牌的殯儀殮葬商提供環保棺木選項,但業界普遍抗拒,甚至會勸阻家屬使用環保棺,理由包括「會漏水」、「不夠堅固」等。然而,真正的原因是不少殯儀公司依賴高價棺木獲利,環保棺挑戰了他們的生意模式。

「我們成立毋忘愛,正是希望讓公眾知道,他們其實有環保選擇。」Grace強調。然而,推動改革並非易事,她更曾遭受來自業界的敵意與打壓。
她回憶起初期的一次衝擊:「我們在Google投放廣告推廣機構,結果一間殯儀公司竟打來破口大罵, 這次事件反而讓Grace更加堅定:「如果這個行業真的如此封閉,那我更要堅持下去,讓它變得透明、公正。」

走進紅磡,與「仵工」對話
要改變行業,必須真正了解它。Grace開始主動接觸業內人士,甚至約見殯儀行業的「仵工」(負責遺體運送的工人)。
「剛開始時,確實有點緊張,因為仵工給人的印象是兇神惡煞。但當我開口請教,他們反而很直接地說:‘楊小姐,你說怎樣就怎樣。」她發現,其實這群人並非外界所想的冷漠無情,他們只是缺乏表達機會,也未曾被真正尊重過。
她還聽到了一個震撼的故事,在2003年SARS疫情期間,當醫護人員身穿全套防護裝備時,仵工卻只有普通的裝備,每天與遺體直接接觸,冒著未知的風險工作。「他們雖然是為了生計,但這種無名的付出,卻從未被社會看見。」

讓被忽視的群體獲得尊重
Grace深信,改變不止於環保殯葬,更重要的是提升行業的尊嚴與使命感。在COVID-19疫情期間,她主動聯繫仵工,協助他們向媒體發聲,讓公眾了解他們的辛勞。「當時醫護人員會收到捐贈禮品,但仵工卻沒有人理會。我們便把一些企業送來的水果、禮品轉送給他們,讓他們也感受到社會的關懷。」
她知道,這個行業的形象低落,部分原因來自溝通問題。很多從業者因循固守,當他們不想或不懂解釋時,就會用「兇你」的方式來應對,導致外界對他們的誤解越來越深。她希望透過「毋忘愛」的努力,成為公眾與殯葬業之間的橋樑,讓從業者感受到被尊重,從而提升整個行業的氛圍。

這是一項不能放棄的使命
談到未來,楊美蓉(Grace)毫不猶豫地說:「我會繼續做下去。」
她認為,社會企業的核心不只是營運模式,而是如何真正改變社會的不足。「當你見到不公平的事情,見到有人被欺壓,被剝削,你會選擇視而不見,還是站出來?」她選擇了後者。
「這是一項不能放棄的使命。」Grace堅定地說。她希望,有一天,當人們面對生離死別時,不再被行業的潛規則所束縛,可以自由選擇更環保、更有尊嚴的方式送別摯愛。而在這條路上,她將繼續奮鬥,讓「毋忘愛」成為改變的力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