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我們的生命旅程中,老化並非從某個特定年齡才開始,而是從出生的那一刻便已經啟動。莊明蓮教授在訪談中以深入淺出的方式,為我們描繪了一個關於老年生活的全新視角「老年並非五、六十歲才需要關注」而是一場需要終生準備的旅途。

老化的過程:從二十五歲開始的下坡路
莊教授指出,人生的生理高峰大約在二十五歲左右,隨後身體功能便開始逐步走下坡路,雖然這個過程可能非常緩慢。然而,正因如此,我們往往忽視了老化的真相,直到步入中年才開始正視這一問題。
「很多人覺得老化是六十歲才會開始,但其實不是。」莊教授提醒我們,老年的準備應該從年輕時便開始規劃,並且涵蓋生理、心理、社交、情緒和經濟這五大層面。這種全方位的準備越早進行,受益越大。
經濟準備:從第一份薪水開始
談到經濟準備,莊教授認為,這是最早需要著手的一環:「經濟上的規劃,最好從第一天開始工作時就開始。」她建議將每月收入的10%存起來,並投入穩健的投資工具,例如定期存款、債券或低風險的基金。
她進一步指出,在香港,平均壽命已達到男性83歲、女性89歲,甚至有不少人活到百歲以上。這意味著,若在六十歲退休,之後的生活可能還有三、四十年的時光。因此,退休金的規劃不僅是必要的,更是關乎生活品質的關鍵。
健康是最重要的資本
然而,經濟並非最重要的一環。「最重要的永遠是健康。」莊教授坦言,她見過許多人在退休後健康狀況急劇惡化,有些甚至在退休後短短幾個月內便離世。這些案例令人痛心,也提醒我們,健康的維護應該是每個階段的重中之重。
她提到,許多人在職場中全力拼搏,忽視了身體發出的警訊,例如過度疲勞或壓力引起的不適。「我見過很多人,為了完成工作使命,對身體的警告視而不見,結果到退休時才發現健康已亮起紅燈。」莊教授建議,從三、四十歲起,就應養成規律運動的習慣,為自己的健康儲蓄。

運動從一週一節開始
「運動是日積月累的。」莊教授呼籲每個人,無論多忙,都要抽出時間進行運動。她建議從每週兩次運動開始,每次至少30分鐘,進行一些帶有強度的活動,例如快步走、跑步或健身,而非僅僅是散步。「如果真的太忙,那就從每週一次開始,慢慢養成習慣。」她補充。
運動的目的並不僅是為了延年益壽,更是為了讓我們在退休後能夠享受更多元化的生活。「你會發現,當你養成運動習慣後,會期待有更多時間投入其中。而這樣的期待,會讓你的退休生活更加充實。」
心理與社交:退休生活的核心
除了身體健康,心理與社交層面的準備同樣不可忽視。莊教授強調,退休後的生活不僅僅是經濟上的安穩,更需要心理上的充實與社交關係的維持。許多人在職場中投入大量心力,忽略了與家人、朋友的連結,結果在退休後感到孤獨甚至迷失。
「退休生活的質量,取決於我們能否找到新的意義與目標。」莊教授建議,提前規劃退休後的生活方式,例如投入志願服務、學習新技能或參加社交活動,這些都能為退休生活找到目標、注入活力。

結語:老年的準備,從今天開始
莊教授總結:「老年的準備,不是五十歲才開始,而是越早越好。」不論是經濟、健康,還是心理與社交,我們都應該在日常生活中逐步儲備,為未來的老年生活奠定穩固的基石。
人生是一場長跑,而非短暫的衝刺。人生下半場的精彩與否,取決於我們今天的每一個選擇。從現在起,為自己的未來,開始預備吧!
本文版權歸同悅所有,原文鏈接:https://www.touhk.com/preparing-for-seniors/。歡迎轉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