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城市的日常喧囂中,總有人默默耕耘、靜靜守候。鄔麗霞姑娘,正是這樣一位溫柔而堅定的同行者。她相信,每一個困境中的家庭與孩子,都值得被看見、被理解,更重要的,是被陪伴。

一個「同住」的承諾
在新界大埔的一間村屋地下,是鄔姑娘與團隊的據點。在這裡,她們推出了一個名為「SEN同住計劃」的溫馨安排,為一些家庭困難、孩子有緊急需要的情況提供短暫住宿空間。
「我們有兩間房,可以讓小朋友暫住。暑假、聖誕假期時,我知道很多SEN照顧者、爸媽都想有一點自己的時間。我就說,好啊,最多四、五個孩子可以來住兩天一夜。」鄔姑娘笑著說,這些孩子在這裡不但有飯吃、有地方洗澡,還會學煮早餐、包壽司,甚至一起生活、學習。
這並不只是短暫的照顧,更是一種信任、一種支持。給予父母喘息的空間,也讓孩子學習自理,自信地成長。

SEN:D 的笑臉背後
說起「SEND Ministry」,鄔姑娘特別提到她創造的「SEN:D Station」。SEN 代表特殊教育需要(Special Educational Needs),而她特意加上的「:D」冒號與笑臉,蘊含著更深的意義。
「我不只是希望他們來這裡拿服務。我希望有一天,他們可以出去服務其他人。」這不僅是宗教信念的延伸,更是一份對生命的盼望:每個曾受過幫助的孩子,將來也能成為別人的祝福。
這種「給予」與「被給予」的循環,在SEN:D Station悄然發生著。

重新連結的勇氣
鄔姑娘深知,許多照顧SEN孩子的家長,其實本身具備豐富的工作經驗與能力。但多年來全心照料孩子,讓他們與社會產生了距離。「不是他們不能工作,而是時間與信心都被掏空了。」
於是她開始思考,如何讓這些為家庭付出多年的家長,重新連結這個曾經熟悉卻又漸漸疏遠的社會。哪怕只是一堂簡單的烹飪課,對一些家庭來說,也可能因為費用而止步。但她沒有放棄,她默默撰寫計劃書去申請資助,只為爭取一次機會,讓家長可以無負擔地參與,重新踏出屬於自己的第一步。
在她眼中,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課程,其實是一道光,一把鑰匙。她相信,每一次的學習,都是家長重拾自信、重建價值的開始。

種希望,也收希望
鄔姑娘不喜歡誇大功績,但在她的故事裡,我們看見了真正的服務精神——不是憐憫,而是同行;不是施予,而是邀請對方一起走出生命的困局。
她不單止希望孩子們能夠創造價值、自力更生,更盼望他們有能力去關心別人、貢獻社會。而這些夢想,正一點一滴地,在她的陪伴與堅持下實現著。
在這個變化快速、節奏急促的世界裡,有這樣一位溫柔的同行者,如同一道溫暖的光,引領著希望與方向。她所做的,或許不是驚天動地的大事,但卻是日復一日,把愛化成實際行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