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你不可以悲傷,你要打敗它。」馬乙棠Alice說這句話時,語氣堅定,眼神透亮。這不是一句勵志口號,而是一場真實的人生戰役中,她給自己的命令。她,曾走過病痛、情緒低谷,也陪伴朋友走過生死邊緣。如今,她選擇用自己的故事去打動別人,讓更多人知道:情緒,不該被忽略;每一個人,都有被理解的權利。
用心走過病痛,重新定義「手術室」
Alice說,她曾經是一個「自己顧自己」的人。當朋友無能為力、家人無法陪伴,手術前那段日子,她選擇自己走進醫院,也自己走出來。那是一場癌症的手術,醫生原本預計她要接受化療,但術後竟然發現病情好轉,不再需要進一步治療。
她笑著回憶:「進手術室那天,我是興奮的。護士問我為什麼這麼開心,我說:我已經準備好要打敗它了。」她相信,心情的力量比什麼都強大,情緒的調整,改變了她的生理反應,也給了她一次重生的經驗。
當無力成為事實,她選擇傾聽與陪伴
重生後的她,不再只是關注自己。她開始注意身邊人的情緒與健康,尤其是那些看似堅強,實則脆弱的人。
她講起一位朋友,一位曾經意氣風發的法團主席,也是一位在社會上有頭有臉的女性。那位朋友因為樓宇收購風波被抹黑,背負巨大的壓力,最終精神崩潰。「她走在街上被潑油,被拍照,被登報紙。」Alice語氣凝重,「最後,她不敢出門、不吃飯、睡不著,甚至開始自言自語。」
Alice一次次上門探望,陪她吃飯、看著她坐在窗邊發呆。她試圖讓朋友接受專業幫助,安排精神科醫生,但對方始終抗拒。社會對精神健康的標籤,讓她的朋友無法跨出那一步。最終,在一次無人陪伴的日子裡,那位朋友選擇了從高處一躍,永遠離開了這個世界。
遺憾之後,她選擇成為別人的希望
「那是我最大的遺憾」Alice低聲說。她曾經以為,只要自己堅強,就能把堅強傳遞給別人。但原來,有些人需要的,不只是鼓勵,而是恆久的陪伴與理解。
這段經歷,改變了她看待「情緒健康」的方式。她不再只是「自己管理自己」,而是主動關心別人的情緒需要。她參與長者慰問計劃,打電話給那些孤單的老人,聽他們傾訴、陪他們聊天。「很多人被年輕人嫌棄、被社會遺忘。」她說。
走過病痛與遺憾,她選擇讓故事發光
Alice從不覺得自己是什麼特別的人,她說自己只是「一個過來人」,把經歷過的痛苦、掙扎與希望,分享給還在黑暗裡的人。「有情緒,不代表你是精神病人;願意面對,才是真正的勇敢。」
她相信,每個人都有能力走出情緒的低谷,只是有時候,需要一點點推動,一點點理解,一個真正願意聽你說話的人。
Alice,用她自己的故事,讓我們知道:情緒不該被隱藏,關心不該遲來。
在這個充滿壓力與忽略的社會裡,或許我們都該學著像她一樣,勇敢說出痛苦,也靜靜聽別人說完他們的故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