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人工智能廣泛應用於創作的今天,藝術工作者羅家洋(Mark)分享了他對手繪、數位工具與AI技術的看法。他認為,創作的本質仍然與人的經驗和情感有關,這些是科技無法完全取代的。

手繪與數位,差別不只是工具
Mark指出,手繪與數位創作最大的不同,不在於操作方式,而是創作時與作品之間的連結。他說,手繪畫畫的過程從觀察到落筆,混顏色以及當下的情緒狀態,這些都會進入作品本身,形成一種獨特的個人痕跡。
相較之下,電繪工具雖然方便,也能隨時修改,但過程中較少互動。「電繪就像是一堆數據,可以調整、可以模仿。但模仿不等於擁有那種連結。」

AI對藝術的影響在哪裡?
談到AI,他的看法是分開來看的。他認為AI雖然改變了商業創作流程,特別是在電影、廣告等領域,已經能自動生成大量視覺內容,減少了畫師的工作需求。但對於真正的手繪藝術與文化創作,影響並不大。
「因為手繪這件事,牽涉到人的文化、歷史背景和經驗。這些不是AI可以複製的。」
不過他也坦言,在商業領域,AI的普及確實令不少畫師的機會減少。「以前畫Storyboard要找人畫,現在很多美術指導直接用AI生成,省時也省錢。」

教學經驗:從零開始也可以找到方向
Mark曾教過不少學生,有些人原本沒有藝術基礎,但在接觸創作後慢慢找到興趣與方向。他提到,中文大學的藝術系是香港歷史最悠久的藝術課程之一。很多藝術圈的前輩都是從這裡畢業的。
「我教過一些學生,完全沒學過畫畫,但讀著讀著找到興趣,最後真的去讀藝術系。這種轉變很實在,也說明藝術不是只有某些人才可以接觸。」

從設計走到藝術,靠的是選擇
Mark不是一開始就做藝術。他早年從事廣告與設計工作,曾在不同類型的設計公司任職,累積了十多年的經驗。近十年,他才開始轉向藝術與教學。
「那時只是想專心做一些自己想做的東西。藝術讓我有這個空間。」
這段轉變不是突如其來,而是一步步累積的結果。他認為每段經歷都有價值,也讓他更清楚自己想走的方向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