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這個不斷追求速度與效率的社會中,情緒與心理健康常被忽略。但陳詩敏小姐(Kanas)選擇走上一條不同的路——一條溫柔而堅定的療癒之路。她相信,一個人的轉變,可以拯救一個家庭;一個家庭的和諧,可以改變一個社區。這不是夢想,而是她每天親身經歷、親手實踐的現實。

一個病患,牽動整個家庭的生活
「你有沒有試過,一個人在家裡生病,整個家庭都跟著受影響?」Kanas語氣平靜卻帶著深刻的關懷。
她分享了一個令她印象深刻的個案:一位年逾六旬的女士,長期服用精神科藥物超過十年。丈夫離世後,她的情緒問題變得更加嚴重,甚至出現生理上的不適。她搬離原本與奶奶同住的家,只與唯一的女兒相依為命。「女兒非常擔心媽媽的情況,甚至辭掉工作陪伴她。那段時間,她們的經濟壓力很大,但女兒沒放棄,還是堅持陪媽媽接受我們的療癒方式。」這位女士開始使用順勢療法配方,經過近一年的時間,情緒漸穩,精神科醫生甚至開始為她減藥。這不只是病情改善的故事,更是母女重新建立信任與希望的歷程。
「有時候,一個人的康復,不只是他個人變好了,而是整個家庭的壓力都減少了。」陳詩敏說時,眼中流露出欣慰。

花療的力量:調整情緒,而非改變性格
Kanas特別提到,在她的工作中,花療是一個重要的工具。這種療癒法來自英國,透過38種野花提煉的能量,針對不同情緒與性格,幫助人們回復內在的平衡。
她舉例說:「像是有些媽媽非常心急,而小孩又特別拖延。這樣的家庭每天都像打仗。透過特定的花療配方,媽媽的焦躁能被緩解,小孩的拖延也能改善。結果不是改變他們的性格,而是讓他們對彼此的情緒反應不再那麼強烈。」
這種從根本情緒出發的方式,往往比單純的說教更有效,因為它讓人們從內在找到自我調整的力量。

實用為主的花療應用講座
Kanas觀察到,並不是每位家長都希望成為專業治療師,但很多人仍希望在家庭中有方法處理孩子及自己的情緒狀況。因此,她構思設計了以「實用為主」的花療應用講座,讓家長可以在不需投入完整課程的情況下,理解並掌握花療的基本運用。這些講座以親民形式推行,更著重於日常家庭的實際應用,幫助家長助人自助。
「如果家長能學會如何陪伴孩子面對考試壓力,又能懂得照顧自己的情緒,那已經是很大的價值。」Kanas說。她強調,這些講座並非為了取代專業課程,而是希望大家能從生活出發,慢慢學會理解情緒、照顧自己與家人。
她亦計劃未來舉辦更多社區講座,特別希望支援未必能負擔高價療程的家庭。讓更多人知道,在主流醫療以外,其實還有一些自然、溫和的選擇,可以作為情緒與身心健康的輔助方式。其實,Kanas所辦的情緒講座,並不以教授療癒技巧為主,而是希望透過教育,讓大眾學會如何覺察情緒、理解自己。她坦言:「我唔係想教人點樣醫自己,而係想大家學識唔好咁容易跌入情緒漩渦。如果你靠自己都做唔到,先再用療法去幫自己一把。」
這種溫柔而實在的態度,讓她的講座不帶強迫、不以療法為商品,而是以陪伴與理解為出發點。對她而言,療癒不是一種『應該做』的事,而是在你準備好後,才會自然走進生命裡的選擇。

讓療癒成為日常中的選擇
Kanas的故事,是一個從自我懷疑到堅定信念的過程。她不只是療癒師,更是一個願意把愛與選擇權帶給他人的實踐者。
她的每一個分享,不只是知識的傳遞,更是心與心的連結。正如她所相信的:「健康的家庭,不是沒有問題,而是有能力一起面對問題。」在這個需要更多理解與關懷的時代,或許我們都該學會像她一樣,用溫柔的方式,重新看見人與人之間的可能性。

療癒,從家庭開始,向社區延伸
Kanas深知,一個人的轉變,可以成為一個家庭的轉機,而一個家庭的和諧,也能慢慢影響整個社區的氛圍。而她所傳遞的順勢療法,正是一種讓改變從根源發生的工具。它針對的是疾病背後的原因,而非只處理表面症狀;來自天然物質,無副作用、無依賴性,不但適合長期使用,更成為許多家庭信賴的選擇。許多家長從孩子出生起便開始使用,這份陪伴甚至延續到孩子成長為青少年,成為家庭健康的穩定支柱。
在現代醫療體系中,人們往往希望「睇一次就搞掂」,卻忽略了真正困擾我們的,往往不是未癒的症狀,而是找不到原因的不安。Kanas指出,很多疾病其實與情緒息息相關,當我們願意從內在出發,面對情緒、理解自己的感受,療癒才會真正發生,也才能持久。她用行動證明:療癒,不只是療癒身體,更是一種讓關係修復、讓希望流動的方式。在這個需要更多理解與連結的時代,或許我們都可以像她一樣,選擇以溫柔對待自己與他人,讓改變從家庭開始,慢慢擴散到更遠的地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