專訪香港浸信會聯會小學 張瑞瑜校長
在香港的基礎教育界,有一所學校以「家校合作」為核心,創造出一個正向、充滿溫度的教育社群。香港浸信會聯會小學的張瑞瑜校長,是這個理念的帶領者。她堅信:教育不能單靠學校,家長的參與與支持,是孩子全面成長的重要一環。

一個影響一個|家長參與的起點
「我不會期望每位家長一開始就知道怎樣做好家長,但我們可以一個影響一個。」張校長語氣平和地分享。她觀察到,有些家長原本只是偶爾參與活動,卻因一次機緣走進學校,發現老師教學的用心與愛心後,開始多來幫忙,甚至建立了朋友圈。
這些「家長義工隊」中,有人原本不多參與,卻因為朋友的邀請或一次偶然的體驗,漸漸投入其中,最終成為學校不可或缺的支持力量。這種由點到面的改變,正是張校長所推動的教育共建力量。
坦誠溝通|理念先行的選校文化
張校長非常重視與家長的溝通。每年六月的學校簡介會,她都會親自向家長說明學校的教育使命和辦學理念。
「你進來我們的學校,是因為你認同我們的方向,而不是想改變我們。」這句話,她毫不避諱地直接說出。她相信,一間有清晰方向和價值觀的學校,應該吸納的是理念一致的家長,而不是嘗試改變學校教學方式的人。
這種坦誠的溝通,讓家長在選擇時就有心理準備,也為之後的家校合作打下穩固基礎。

教育不能孤軍作戰|夢想需要一起實踐
「我們搞這麼多活動,如果沒有家長幫忙,我們是沒有辦法夢想成真的。」張校長誠懇地說。她深信,教育的夢想不能只靠學校單方面的努力,必須有家長的參與與支持。
她舉例,一位即將移民的家長,希望在離港前能與其他家長分享自己育兒的經驗,這讓她深深感受到,家長不只是協助者,更是教育歷程中最真實的夥伴。這些真誠、具體的經驗分享,既鼓舞人心,也成為其他家長的學習榜樣。
打造有溫度的家校社群
除了家長義工,學校更設有「家長團契」,讓家長之間能有更深層次的連結。無論是舉辦燒烤聚會,甚至是義工之間的感恩聚會,都讓家長之間建立了友情,也拉近了與學校的距離。
張校長認為,家校之間不應該是對立的,而是並肩作戰的夥伴。當家長真正走進校園,看到老師對孩子的關懷與努力,自然會產生認同與信任。
正向文化的力量|讓負面聲音沉默
「當60%、70%的人都在鼓掌,負面的聲音自然會靜下來。」張校長一語道破教育現場的真相。
她相信,當學校建立起一個正向、共鳴的氛圍,群體的力量就會成為最好的後盾。那些總是挑剔、批評的聲音,會在正能量的氛圍下逐漸失去影響力。這種文化,不是靠口號喊出來的,而是靠一次次真誠的溝通、實際的行動,以及一群願意同行的家長與教師,共同努力而來的成果。

結語|教育,是一場同行的旅程
張瑞瑜校長所帶領的,不只是一所學校,更是一個充滿愛與信任的教育社群。她的理念清晰、堅定,教育不是單方面的努力,而是家長與學校的雙向奔赴。
在香港浸信會聯會小學,家長不再是「外圍觀察者」,而是「教育合夥人」。這樣的家校合作,不僅讓孩子受惠,更讓整個學校社群充滿溫度與希望。
當教育變成一場同行的旅程,夢想,真的可以實現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