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香港這個城市,空間狹窄、步伐匆忙,手工藝似乎成為時代的遺物。然而,在這片土地上,有人選擇以雙手延續一門古老的技藝,並試圖將它注入新生命。他就是何樂,一位對木工懷抱熱忱的手作匠人。

從木工到教育:傳承與創新的結合
何樂的木工旅程,與一般的業餘愛好者不同。他不僅專注於製作木器,還積極以教育方式將這門技藝傳承給下一代。他的課程並不複雜,主題圍繞製作簡單的木盤或筷子。每堂課通常只需兩至三小時,便能讓參與者完成一件手工製品。
「其實這些簡單的木工製作,特別適合初學者上手,」何先生解釋道。「我通常會準備好木材和工具,提供場地的人負責協助安排。我更像是一名導師,指導他們如何製作,並在過程中讓他們親手完成作品。」

這一過程的教育意義不容忽視。在何樂看來,木工不僅僅是一門技術,更是一種能夠啟發創造力和專注力的活動。他坦言:「如果能把這門技藝引入學校,讓學生們從小學會使用雙手創造,應該會非常有意義。但當然,小學生可能因為手部力量不足,操作上會有難度,中學生則會相對容易上手。」

文化的延續:從木工房到文創空間
在香港,木工教育的推廣並非易事。何先生提到,與他合作的一些木工房已經成功進駐學校,並且獲得政府資助,開設木工課程。然而,對於個人手作匠人來說,這種資源並不容易獲得。他笑稱:「別人有公司、有團隊,推廣起來事半功倍,而我只是一個人,這方面的確是我的弱項。」
儘管如此,這些活動不僅能讓木工文化更貼近都市生活,也能讓更多人認識到木工的魅力。「木工最特別的地方在於,每一件作品都帶有創作者的個性,尤其是那些需要手工雕刻的細節,這是機器無法取代的。」

堅守與挑戰:木工教育的現實困境
然而,木工教育並非一帆風順。何樂分享了他在學校教授木工課程時遇到的實際問題。例如,學校的課室桌椅往往不夠穩固,對於需要使用鋸子或其他工具的木工操作來說,存在安全隱患。此外,課程時間有限,學生往往無法完全獨立完成作品,這時就需要老師在背後默默修補和完善。
「這和畫畫有點像,」他舉例說道。「學生畫得不太好時,老師可能會幫忙修飾幾筆。木工也是一樣,學生的作品如果不太完美,我們會用機器修好,讓他們能帶著一件完整的作品回家。」

結語
木工,是一門講究耐心與創意的技藝。在何樂的手中,它不僅僅是一門手藝,更是一種文化的承載,一個傳統與現代交融的橋樑。他的故事告訴我們,即使在快節奏的都市生活中,也能通過雙手創造出屬於自己的慢生活。
如果你也對木工藝術感興趣,不妨抽空參加一次工作坊,親手感受木材在指尖轉化為藝術品的過程。或許,你會發現,這不僅僅是一種技能,更是一種對生活的全新體會。
本文版權歸同悅所有,原文鏈接:https://www.touhk.com/the-modern-transformation-of-traditional-woodworking/。歡迎轉載。